2024-06-17 吊燈
无论是传统的经典百年汽车,还是新兴的互联网智能汽车,他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共通点。
现在距离2018年只剩下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了。如果要给2018年最值得期待的互联网产品做一个投票,那么我一定把票投给互联网汽车——如果不出意外的线年大张旗鼓的要造互联网汽车的企业基本都将在2018~2019年实现量产(至于下周回国的那位,就不做期待了),再联想到上个月李彦宏说的百度无人驾驶车将在2018年上市,互联网汽车恐怕又得成为2018年的大风口了。
互联网汽车之所以能引起行业这么大的兴趣,当然是因为以AI为代表的各种网络技术将给出行带来的各种可能性。许多互联网汽车极富科技感和未来感的造型设计,也让它们在这个时代博得了更多人的关注,像乐视FF91(尽管这辆车如今已经变成了段子手的最爱)、蔚来EP9、游侠X等,即便放在传统汽车中也能让人一眼来电——毕竟,要是网络汽车不比传统汽车好看,也就没脸让那些拥趸们买单了。
不过,在盘点了全球2018年将要上市的几十款互联网汽车后,我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地方,那就是无论互联网汽车如何走“未来”路线,流线造型仍然是互联网汽车的主流设计的具体方案。互联网汽车之所以看起来更“科幻”,仅仅是他们把流线玩出了另一种风格而已。于是,我身边的很多人经常问:老汽车中有很多非流线造型的车型也非常耐看,汽车设计一定要走流线风格吗?互联网汽车要有个性啊!
然而,你以为流线只是一种审美风格?那可是汽车发展了100年才进化出的样子。
其实严格来说,流线形设计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就已经有许多车型开始采用流线形设计了,这一方面源于当时的设计师们已经注意到了流线外形在减小风阻上的优势,另一方面则源于金属冲压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不过,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彼时的流线形设计更多只是一种设计上的尝试。在二战结束之后,除了一部分特殊车型(如甲壳虫、鱼形车等)还在保留流线设计外,“方盒子”成为了汽车设计领域的主流。
而随着自20世纪中叶以来多次石油危机的爆发以及人们环保节能意识的增强,汽车厂商们开始思考怎么样让汽车更省油。除了提升发动机的性能之外,减轻车身的重量也成为了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这时密度仅有钢铁三分之一的铝走进了工程师们的视野,铝制发动机、铝制车身慢慢的变成为行业主流。以铝为代表的轻量化材料的大量使用还顺带解决了钢铁车身的另外两个问题:一方面,铝很有好的延展性,加工难度比钢铁要小得多;其次,铝具有极好的储能性能,能够最终靠形变来吸收碰撞能量,安全系数更高。
当然,对汽车设计师们来说,更易加工的轻量化材料的应用也让他们笔下的汽车开始脱离“方盒子”的外观,向流线形的方向进化。而流线外形除了让汽车变得更美观之外,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而言,这一气动外形也克服了几种传统外形汽车行车中的缺陷:箱型汽车空气阻力很大,甲壳虫形汽车对横风不稳定,船型汽车尾部有可能会出现影响汽车高速行驶的空气涡流,鱼型汽车升力大、地面附着力小,降低了汽车行驶和操纵的稳定性。换言之,流线形汽车不仅有更高的速度,同时也有着更好的操控感和驾驶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根让人心动的线条背后,其实就是百年来汽车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尽管当代主流汽车品牌的产品设计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流线元素,但在各自不同理念的演绎下,流线之美也拥有了千变万化的璀璨。以捷豹经典的E-TYPE车型为例,诞生于1961年的它延续了三四十年代以来的流线美学的经典设计,在看似丰腴的线条之中蕴藏了灵动之美,一亮相便惊艳四座,甚至被法拉利的创始人恩佐·法拉利称为“有史以来最美的跑车”。此外,据资料记录,捷豹E-TYPE的原型车E-1A采用了全铝车身设计,全重仅有不到820公斤,但后来出于量产的考虑还是采用了钢制车身。
而捷豹E-TYPE的继任者F-TYPE则弥补了前任留下的缺憾——F-TYPE的轻型铝架构很好的减轻了车身的重量,并对整车重量做了均衡的分配。而在流线外形方面,F-TYPE与E-TYPE一脉相承,修长的前半部分体现出优雅,隆起的后半部分充满了力量。由于F-TYPE比E-type要短要高,所以为了更精准继承E-TYPE的修长优雅,F-TYPE就将裙线的位置做了抬高,让车体从视觉上看上去更“扁”更修长,与此同时在流线外形上加入棱线的设计也让这款车拥有了完全不输E-TYPE的强大气场。
奥迪在中国市场一直被认为是“中庸”美学的代表,但在奥迪A7的眼里,这个说法却并不严谨。定位于轿跑的奥迪A7,借鉴了奥迪100 Coupe S的溜背流线外形,背部流畅的线条一直延伸至车尾,同时腰线与裙线之间的突起棱线形成了引导性极强的“指示线”,并赋予了流线外形以张扬的力量感。
而当网络技术与汽车制造相遇,流线美学与科技的融合也变得更加紧密。在这方面,特斯拉即是典型。按照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的说法,“特斯拉只为效率而生”,如何减小风阻是特斯拉设计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美国汽车杂志《Car And Driver》对特斯拉Model S、梅赛德斯奔驰CLA 250、雪佛兰Volt、丰田普锐斯等多款世界名车的空气动力学测评中,Model S 以0.24的风阻系数拔得头筹。而在消费的人眼中看到的代表姿态与品位的流线外形,它的美的来源其实是科技。
除了特斯拉之外,谷歌无人驾驶汽车、Uber无人车等车型中,流线的存在也让汽车变得趋于完美。而在某些业内人士看来,未来的互联网汽车不仅将在技术上更强大,在艺术上也将更美——一方面,纯电动力的采用和更高的零部件集成化程度为汽车节省了大量的车体空间,这为汽车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另一方面,更高的AI技术将让汽车的造型更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具备更好的操控性和安全性。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未来的汽车将继续在流线之路上进化,而一款真正奢华的汽车也必然是优秀的设计与极致的技术的结合。
“流线是自然界的一种严密的非常用心的,但表面上只呈现给我们一种美的感受的设计”,这是吴伯凡在12月初北京三里屯红馆举办的“雷克萨斯年终思想盛宴”上对于科技与艺术的关系做出的一个论断。在如今这个时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买一辆车早已不是什么难事,但要看懂一辆车——哪怕仅仅是几根线条,也需要静心去感受。在初冬的北京,三里屯这个喧嚣之地,雷克萨斯愿意邀请你坐下来,跟著名商业评论人吴伯凡、知名媒体人梁冬一起慢慢聊一聊科学与艺术以及属于每一个思考者的“新豪华艺术论”。
“新豪华艺术论”的关键词是“豪华”与“艺术”。在吴伯凡的眼中,豪华之美正源于其合乎自然,“最美的东西都是将刻意深深隐藏,将一种随意,将一种很自然的流露的东西放在表面,让人感受的是最简单的、最自然的事件,把最精致的东西留在后台”。在“新豪华艺术论”的视角下,最好的设计当然是融合了科技与自然之美的设计。作为豪华汽车的代表,雷克萨斯则将流线外形设计得更为激进凌厉,把流线的曲线美与汽车的力量感进行了很好的融合。全新雷克萨斯LS的整体流线的视觉中心就是车标,源自雷克萨斯LF-FC概念车、经过动感造型优化之后的纺锤形设计的进气格栅让整车线条有了从车标中“发散”出去的感觉。新的格栅造型从下至上由疏而密,这既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效果,也兼顾了空气动力学,使行车更加平稳。此外,全新雷克萨斯LS车体前后轮出的设计更富肌肉感,大幅收窄的腰部以及紧凑的车位显示出毫不掩饰的美学风格。
科技本身是一种艺术,对科技的克制与隐藏也同样是一种艺术。“一款科技感强的车他有某种‘礼’的成分在。仁义礼智信的礼很多人不太了解到底是什么。‘礼’简言之就叫做尊重的艺术”,梁冬说,“一款好车的科技感应该是被隐藏在某一种克制当中的。这种克制是因为它充分相信他有能力做到这一切”。吴伯凡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最好的产品在某一些程度上就是‘谦’,它有这样的一个东西,有而不恃”、“应该是比较少的让人想起它是车,那才是好的车”。
在全新雷克萨斯LS身上,与凭借科技带来突破想象力边际的凌厉美学观感不同,全新雷克萨斯LS对内饰的打造更注重“情感的回归”和“美学品位”。 丰田总裁丰田章男将“情感”界定为雷克萨斯进化之路上最需要强调的元素,而这在全新雷克萨斯LS上有很重要的体现。例如,全新雷克萨斯LS中控台的设计灵感来自古筝,充满古典韵味,手工褶皱车门饰板的灵感则使用日本传统的纸张鞣制而成,悬浮在车门饰板旁的扶手则来自于中国传统的靠肘休息的工具——脇息。对于中国用户来说,这些熟悉的元素和技艺,无疑要比冷冰冰的金属和塑料更具感情,而雷克萨斯对人的尊重也由此而来。
科技与艺术之美源于自然,而所有的创造最终也应当落脚到对自然地保护之上。“创新既要对自然负责,对整个地球负责,又要合乎人的目的,人的那些生活的舒适感。这两者看上去矛盾,其实不矛盾”,吴伯凡说。对于汽车而言,同样如此。全新雷克萨斯LS搭载的突破性的全新多级全混动科技,令混动系统的性能实现质的提升。该系统在3.5升V6 双VVT-i发动机和两个电动机的基础上接入物理4速自动变速器,更直接、迅速地响应驾驶员的油门动作,在秉承全混动科技标志性的平顺和高效率的同时,极大的提升了车辆动态性能和驾驶乐趣,实现了环保与性能的兼顾。
全新雷克萨斯LS的面世,标志着雷克萨斯新一代美学风格的开启。在“新豪华艺术”的时代,科技将赋予艺术更多的活力,而艺术则将温度传递给科技。理解了这一点,或许就更能明白全新雷克萨斯LS所代表的颠覆、传承以及背后不灭的“宇宙规矩”。“可能最终科技和我们的所有行为都是要向宇宙规矩致敬的一个过程。我们每天开车,把它提升到某个境界,它也是向这样的一个过程致敬的一个法器”,梁冬说。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