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3 緊急照明
1978年出生于上海,中国悬疑小说家。至今已出版小说26部,作品总销量超过1400万册,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与电视剧。代表作:《天机》《谋杀似水年华》《幽灵客栈》《荒村公寓》《地狱的第19层》《蝴蝶公墓》《最漫长的那一夜》等。
从2000年初尝网络写作,到2002年第一部悬疑小说问世,再到如今“中国悬疑小说第一人”的封号,恐怕连蔡骏自己也未曾想到,当年为赴赌约的随性创作,竟开启了他十余年类型写作的大门。自2002年第一本小说《病毒》出版之后,蔡骏几乎保持着每年两本的写作速度,且持续占据着中国悬疑小说畅销纪录的榜首。蔡骏的故事,介于虚构、现实,悬疑与推理之间,在过去的写作中,虚拟一直是他创作的主题,直到2011年后,现实的比重猛地增加,将推理融入社会现实,对人性产生一种根源性反思。“让 社会派悬疑 小说传达出一种接近于或相当于严肃文学的力量。”这不仅是蔡骏如今的创作初衷,也是他借由作品对世界观的自我表达。
新报:新作品《宛如昨日》是一个从科幻角度引发的悬疑故事,怎么想到将VR游戏与悬疑推理结合起来?
蔡骏:最开始是2015年创作的科幻短篇小说《宛如昨日的一夜》,发表在科幻杂志上。当时的创意很简单,就是从人的心理层面出发,任何一个人都有某种渴望能够重温人生经历过的所有细节,而我觉得理论上我们的脑子是会记得的,只是像被橡皮擦擦淡了一样,但印记永远会留下来。然后觉得里面有个科幻VR设备很有意思,有很大的空间去拓展,便有了这一个长篇小说。我在2016年三月完成了初稿,写完以后,感觉过多强调了科幻性,还可以更好。于是,我作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就是对小说作了巨大的调整,把整一个故事改变为犯罪悬疑故事,淡化原本的科幻性,加入了一个社会性的元素,就是常州外国语学校的毒地案,将环境污染与隐瞒事故泄漏,作为小说的犯罪背景,再结合这个VR设备,构思如何查出记忆中的秘密。这个VR设备的名字也是最终的书名《宛如昨日》。
蔡骏:我一直都比较关注现实,因为现实就在作家的身上,无法逃避,我在这些年的小说创作中,加入了很多所谓的“社会责任”的命题,这也是我本人的世界观的自我表达。
新报:最近你在网上连载的《镇墓兽》引起广泛关注,能粗略地介绍一下这一个故事吗?
蔡骏:从6月14日起,《镇墓兽》首先在起点上以一周五更的频率与大家见面。这是一部涵盖历史、悬疑、考古、神话、艺术等等磅礴的知识的“反盗墓”作品。故事的背景设置在清末民初,人们掘出地下的宝藏,唤醒各种各样的镇墓兽,引来无穷无尽的灾难。故事的主角就在这样的时代中应运而生,他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家陵墓工匠的传人,诞生在古墓地宫,背负血海深仇,身藏三千年的秘密,在乱世中颠沛流离,以守墓人的精神,捍卫宝藏与亡魂。
蔡骏:小时候,我就十分喜爱阅读,家里有很多藏书,没事的时候就看,但从未想到要成为作家。我写作其实很早。早在2000年的时候,榕树下网站,那时候是网络文学刚开始的时候。我写了很多中短篇小说,现在看起来还蛮像纯文学的,而且那年我还得过一个贝塔斯曼人民文学奖。为何会突然之间开始写悬疑小说呢?因为其实当时我自己都不了解什么叫悬疑小说。只是因为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在网上和人聊天,跟她打赌我能写像《午夜凶铃》那样的小说。第二年春天,这个小说写完了,就首发在榕树下的网站上。这也是我的第一本书,也是中文网络上的第一本悬疑小说,或者说惊悚小说,就叫《病毒》。这样一个很偶然的打赌,我就此开始了这个类型的创作。
新报:从2002年出版第一本悬疑小说,到现在十几年的时间,你的创作风格也已经从早期的偏欧美风转向关注社会现实,为何会有这样的转变?
蔡骏:严格来说,我认为作家最好有社会责任感。但作家的本职还是写小说和表达自我,是否必须要在作品中体现和弘扬“社会责任”四个字,因人而异。社会派,最早可能是从日本引进的概念。我逐渐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中国社会,处处都是素材。作为作家来说,能够让我们感动、悲伤或者唏嘘不已的故事太多了。我觉得很有力量,跟悬疑结合在一起更有力量。所以,我把“社会派”和“悬疑”结合在了一起。
新报:你被称为“中国悬疑小说第一人”,在你看来,在那么多同类型的作家之中,你的作品有怎样与众不同的风格?
蔡骏:说实话,我跟人最不同的风格就是多样化,从早期的惊悚悬疑,到后来的社会派悬疑,又到《最漫长的那一夜》系列结合了纯文学与类型文学,虚构与非虚构的写作手法,又在许多纯文学期刊上发表作品与获得文学奖项,都在尝试不同的风格、题材与类型的跨界组合,直到最近的超长篇系列小说《镇墓兽》开始在网文平台上连载,又结合了历史、悬疑、冒险、考古等不同元素。我觉得我的创作一直在冒险与探索当中。
新报:从开始创作,你几乎从始至终坚持每年两本的高产速度,肚子里哪来那么多故事?
蔡骏:其实,生活就是故事,就是最大的悬疑。我很敏感,而且以前的灵感我都会记录下来。我记录下来的这种,不管是长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的灵感,可能累计也有好几百个了。我一直感觉自己是灵感的宠儿。
蔡骏:我很谢谢美国作家斯蒂芬·金。初次接触他的作品,是美国片子《肖申克的救赎》。当时我还不知道斯蒂芬·金是谁,但这一部优秀的电影却给了我极大的震撼。2006年,我终于得以读到了《肖申克的救赎》原著的中文译本,原著果然没有让人失望。之后又读了他的《宠物公墓》《死亡区域》《绿里奇迹》《闪灵》等小说,他对我的影响更集中在精神领域,他的意识形态与我非常相像,喜欢与讨厌共同的人。(授权转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何时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