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2 汽車類
中国人对于“天空”的向往,是镌刻在骨子里的。从夏朝《山海经》所记载的“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到春秋时期墨子制造出飞行木鸢、再到战国时期诞生了最早的天文学家甘德、石申……
在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进程里,人们在追问和探索“上天”这件很难有实质性进展的事情上,就足足花了4000多年。直到1970年,中国人第一次将长征火箭送上太空,“飞天”才真正意义上从玄学变成科学、从神话变成佳话。
时至今日,我国自主研发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有共计4代20种型号,成功完成了507次“太空旅行”。中国人之所以给自己研制的火箭命名“长征”,既为纪念那场90年前的伟大战略转移,也是中国航天人矢志不渝的自我警醒:星辰大海的征途上,探索永无止境。
而我们喜闻乐见的是,中国航天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了快速的提升,进入到常态化高密度发射的阶段。仅2023年,中国航天就已发射近70次,再创新高。当然,高频发射也代表着高额投入——2022年,我国的航天支出已突破百亿美元,全球第二。
什么概念?当年,这一个数字足足高过了46个国家的GDP。这笔钱为何需要花,难道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对太空的好奇心?它的必要性和意义又在哪里?
上世纪,一位赞比亚修女在写给NASA的信中曾提出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回信是这么写的:航天技术对精度和可靠性的要求,在世界工程史上前所未有。正因如此,我们一定要不断发明更好的技术体系、制造程序,发现新材料、新方法、甚至新的自然规律。而所有这些新获得的技术知识,均可应用于地面技术。
换句话说,航天科技看似离我们很远,实则很近。许多领域的进步都发轫于航天技术的突破,像尿不湿、记忆海绵、墨镜耐磨镀层、甚至是方便面里的“脱水蔬菜”……而在突飞猛进的中国航天发展进程中,更是如此。
如“天问一号”和“祝融号”表面的气凝胶材料,已在服装领域逐步取代传统隔热材料,让普罗大众也能享受与航天器同等规格的保温待遇;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也在为不相同的领域提供扶持,如搭载北斗系统的农业设备可自动播种、无人机施肥、自动精准收割等,实现整个种植流程的智能化、自动化。
除了拉动经济、造福民生,航天事业的发展也带动着一大批科技公司成长起来。而作为首个拿到中国火箭“官方合作伙伴”称号的长虹,就是个中典范。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长虹造”系列新产品已广泛配套于我国的重大航天工程,从神舟一号、神舟十六号、“嫦娥”探月工程及天宫一号、天宫二号身上,都能看到长虹的影子。据统计,长虹已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八大系统提供了近十万套高可靠性的连接器产品。这一些产品涉及各个系统,持续保障着航天员天地通话信号、生理数据和人服结合体等各项数据的安全可靠传输。
而向上求索航天的长虹,也在持续响应国家号召,将各类技术向下反哺民生——几个月前,长虹与中国火箭联合打造推出的“ARTIST星箔”Q10ARTMAX 艺术电视,即可谓航天科技的集大成者。
这款产品最硬核的科技移植点,在于糅合了长虹六十余年创新积淀的“航天级”散热系统。其搭载的高频低损变压器相比普通变压器发热量可降低30%,第三代半导体的应用进一步让电子元器件发热量降低30%。同时,长虹还为其配备了先进的热仿真技术,四面风道对流散热仿线℃,保证时刻“冷静”从容。
外观方面,Q10ARTMAX系列采用全金属悬浮全面屏、隐藏线缆且双面纯平,颠覆了传统电机背后的“小书包”设计,在航空航天数字化超薄精密电源加持下,机侧最薄处仅为24.9mm,可实现壁挂艺术画一般的“无缝贴墙”。另外,该系列电视开机键均采用历经太空历练的航材锻造而成,一触,尽揽星海。
在核心配置方面,ARTIST星箔Q10ARTMAX系列配备了2040 Mini LED分区、3000nits峰值亮度,深邃绚丽的漫天星群、璀璨炽热的火箭尾焰皆能纤毫毕现;DCI-P3 110%的影院级色域做到了 ≤0.79的色准值,可真实还原人的肤色肌理,拒绝过白偏红、告别刺眼模糊。
而且对于影游发烧友而言,这款产品也足以成为一夔已足的“退烧”神器。ARTIST星箔Q10ARTMAX拥有着行业最高的288Hz超羽速刷新率,配合142W超大功率、12发声单元和2.2.2音响的Hi Wave交响声景,可实现全通道下的影院级、沉浸式音画体验,画质流畅犀利、音场澎湃纯净。
可以说,国家航天事业迈出的每一小步,都深刻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电视领域,目前,我国已有4000余项空间应用成果在生物、医疗、农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千行百业落地开花。
在我们脚下这片广袤的华夏之土上,曾诞生过无数的智者和先贤。他们在空间上面对上下四方、在时间上历经渤澥桑田,世代身居大地、日夜环顾天穹。从第一次仰望星空开始,他们对天空的追问就从未停止。
而我们看到,先民们的不懈探索和浪漫情怀,正被今天的我们,被中国脚踏实地的航天人所继承和延续。“神舟”飞船、“嫦娥”探月、“鹊桥”卫星、“天宫”空间站——这,是独属于中国航天人的新的“时代神话”。
而在恢弘的大国叙事之下,我们更乐于见到的,是无数看似遥不可及的大国科技,在以长虹为代表的科技型企业努力之下,变成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人人皆受用、触手即可得的民生福祉。可上九天揽星、也能铸剑为犁——这,又是独属于中国企业的“时代价值”。
大航海时代,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拥有了世界;而今,谁能掌握天空,谁就能把握未来。航天科技,不仅是国家科学技术创新、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总实力的体现,更是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日新月异、体验持续升级的保障和支撑。